北投文物館 · 在山中喝茶 在木構裡聽風


北投文物館寫生

時間在這裡不是線性的

午後上山,天氣剛好,陰影在階梯與牆角落得乾脆。文物館的門沒有開得很大,風卻自己走了進去。坐下的那刻,我才發現這裡的靜,不是因為沒聲音,而是聲音不需要被說出來。茶還沒來,陽光已經落在桌邊。那些光不是落下來的,是緩緩地,像從牆內透出的舊夢。

北投文物館室內

北投文物館屬於和風建築,建於1921年,為當時北投高級溫泉旅館之一。

建築語彙:

整體佈局:

  • 典型的「書院造」空間格局:層層疊進、屋簷重疊、曲折動線
  • 建築群呈ㄇ字型包圍內院,並設有露台、枯山水庭園與茶室

和洋融合細節:

  • 屋頂為日式瓦頂,保留深簷、榫接木構結構
  • 局部使用西式牆面結構與鋪設式基礎(增強穩定性與保溫性)
  • 室內擺設採和式榻榻米空間,混搭西式椅桌、玻璃拉門、裝飾燈具
北投文物館

我們的身體比想像中懂得這個地方

走進室內時腳步會自動放輕,那不是因為地板聲音大,而是因為有什麼在提醒你。這裡的空間,不需要你證明存在。風景不在窗外,在窗框裡。連呼吸都像被削過一刀的毛筆,一筆一畫都要收得住。

北投文物館的材料與構造以日式為主,周圍的建築也是日式的風格,以下是我的建築材質筆記:

  • 結構形式:木構+磚造基礎,部分區域以鋼材補強
  • 外部材質:日式瓦頂、杉木外牆、灰泥粉刷基座
  • 內部材料:榻榻米、木地板、手工木格窗、手漆紙拉門、玻璃拉窗

從個人療癒到集體記憶的空間轉化

1921年起,它原是溫泉旅館,如今轉為文化場館。北投文物館沒有刻意維持某種歷史感,而是用當下的安靜替過去留了位置。這樣的空間不只屬於一個人,而像是一段記憶慢慢長出了公共性。如果未來真的想設計一個療癒場域,或許可以學學這棟建築的語氣:低聲但不低頭,融合但不模糊,留下空隙,讓人慢慢地沉進去。

借景

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寫下了雲中街的「對景」手法,也就是兩棟建築對望所形成的風景,而「借景」是日式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元素,當一個風景成為了背景,加上透過建築設計手法讓這個風景融入到建築物本身,使這個景象成為一個畫面,即為「借景」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