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與其說城門是地標,它更像是城市留在過去裡的一個句點,靜靜地訴說著回憶與未來的重疊。在台北,東門,是我每次經過時總會放慢腳步的地方。它不像北門那樣孤單,也不如西門那般喧囂。東門的氛圍,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平靜。可能是因為它坐落的位置——正好在城市節奏稍稍舒緩的一個轉角;也可能是它與周圍建築的關係,和諧得像早已習慣彼此存在。

和諧的建築語言
東門最讓我著迷的,並不是它本身的裝飾或構造,而是它與周圍建築的「對話」。你會發現,在東門四周的街道上,建築輪廓不過分突出、色調也偏向溫潤的磁磚與米色系立面,像是經過長時間的默契培養,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風景。這裡沒有強烈的視覺張力,卻很有秩序感。東門本身的四正形制,與四周的國有機關建築如立法院、監察院、外交部等,共構出一種莊重而平和的氛圍。不會讓人感到壓迫,反而多了幾分安心與尊重。
每當我的設計題目發下來,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做基地分析,也就是調查我們要設計的建築物周圍都是一些什麼樣的狀態,色調,結構,甚至是更深入去探討土壤和生態,東門簡直是範本,一個設計能夠完全融入在環境中,明明是一座風格截然不同的城門,但卻可以讓這個畫面形成一個「整體」。

空間的溫度與距離
東門周邊並不寂寞,但它也不吵雜。你可以在附近的騎樓下散步,陽光落在磁磚地板上,有一種難得的清靜。或許就是這樣的空間距離,不緊貼,也不疏離,讓人心裡有了喘息的空間。許多療癒的感受,其實都來自於空間如何對待我們。東門不是高高在上地展示歷史,它就站在那裡,看著每一個人慢慢走過,無聲地陪伴,默默地存在。
歷史的背景
東門建於清代,是臺北府城的城門之一,原名「景福門」。它的建築樣式為三川門式,屋頂採重簷歇山頂,這種傳統中國建築語彙給人一種穩定、平衡的感覺。而歷經日本時代與戰後變遷,它卻始終保持著某種不變的姿態。療癒不一定來自自然,有時也來自這種歷史留下的穩定感。我常常覺得,當一座城市有一個地方是「一成不變」的時候,那裡就會成為許多人心裡的「歸屬點」。東門,對我而言,就是這樣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