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Sea Doesn’t Lie 1.0

這是一個以我的第三場所(My third place)為靈感的作品,其中包含波浪狀的曲面,以及對材質和光線的運用。透過不同材質和光線,讓自然光本身透過折射成為一道風景。

註:由建築物內部往上看的視角

我對於這份作品的形體邏輯,主要有以下設計元素:

  • 主體形體以曲線結構為基礎,左右展開,呼應北海岸綿延的山勢地景。
  • 中央嵌入一個立體斜交幾何體,形成折入內部的視覺節點,像一個正在內縮、沉思的身體,以亞克力材質加上光源去製造中心焦點。
  • 整體結構如同一座倒映著自然與情緒的海岸小屋,靜謐又堅定,幾何的構造與現代的線條,加上鏡面的倒影。
  • 作品下半部延伸至地面鏡面,透過結構與倒影的幾何對應,強化「反思、誠實、對話」的主題。
  • 鏡面本身是作品的一部分:它是核心。

再來我想談談一個東方園林的設計手法:Sinking Garden。

這座花園所採用的 sinking garden(沉降式花園)概念,源自古印度與波斯文明中為了避暑與蓄水所發展出的地景智慧,後來流傳到英國。它既是一種降溫與隱蔽的手法,也是一種空間的象徵和藝術,往內沉降,進入自我,創造與外界的緩衝與過渡。

在這件作品中,花園中被隱藏地布置了數個 sinking garden,成為訪客走入後才會發現的空間驚喜。這些沉降空間不僅提供座席,也轉換了觀看的視角,讓人們以低處仰望的方式重新觀看建築本體與周圍植栽。從地景中「被看見」、也「看見」,讓每一個坐入的人都獲得與自然、建築、人群之間不同層次的對話與感知。

作品完成後,我開始思考進一步的空間語意,這裡能夠帶給環境什麼?不能只是綠化,我設計了斜折與破裂邊線,想要打破傳統容器的完整性,轉化為正在沉、正在想、正在說真話的存在體。有如表達了經歷與修復的過程。我覺得這裡像一面鏡子,鏡面延伸了意識的表面,讓觀者看見作品,也看見自己。當人開始觀察,就會在鏡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。

“此設計著重空間感受與精神性體驗,尚未進行結構或施工細節設計。”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