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花園設計概念

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裡,「雨水」似乎被視為排除的對象,當排水設計成為主流,人們似乎忘了傾聽它流動的聲音,設計與它共存的空間。這就是雨水花園誕生的初衷——用設計回應自然的節奏。

而我的這件作品,正是一座以問號形步道為骨架,串聯人類活動空間,旁邊加入與其連結的生態池與平台,也讓生態棲地與人本空間共存,雨水花園也呼應了「與自然共存」。問號,不只是形狀,更是人們與自然共存後的未知。

問號步道 讓人走入思考的路徑

整體基地的主動線是一條柔和彎繞的問號形人行步道。這條路不是最短的直線,卻是最深層的提問。它引導人們穿梭於綠地與水體之間,彷彿每一步都在反思人與自然的距離。

問號的「頭」與「尾」分別設置了兩座涼亭一大一小,遙遙對望。這不僅創造了空間上的對景關係,也象徵著人在空間中來回時,不只是移動,而是與風景、氣候、光影產生一次次的對話。

雨水花園 設計不只是排水,而是涵養與轉化

在問號的曲線旁邊分別設置了雨水花園與生態池,這裡不只是「集水點」,更是雨水淨化、緩滯、下滲與再利用的節點。設計上以低洼草地+沉水植物為主體,並透過微地形調整與碎石滲排系統引導水流,這使得每一次降雨,都成為對生態的滋養,而非排水系統的負擔。

生態池則與雨水花園相連,是視覺焦點也是生物的舞台。蜻蜓、蛙類、濾食性魚類會在這裡慢慢出現,生態在設計中自然生長。

涼亭不是結構,是停下來看世界的理由

涼亭在這件作品中扮演著觀景點與情感節點的雙重角色。

  • 小涼亭設置於問號的開端,是迎接、聚會、觀景的平台
  • 大涼亭則像是一個尾韻,提供靜坐、沉思的私密角落

兩者之間視線對望,形成空間構圖的鏡像對話,也讓人在雨水花園中感受到層次與節奏。

不是形狀,而是系統

這不只是一條漂亮的步道,或幾座涼亭的集合,這是一套系統性的設計思維,用最柔軟的語言,水、植物、地形與城市對話,雨水花園的價值,不只是「防洪」或「排水」,而是成為人與環境之間一座柔軟的橋。

問號形的步道,是給城市的一個提問。我們能不能不再只是建造,而是開始聆聽自然、回應氣候、擁抱雨水?這座雨水花園,不只是我的設計作品,它更是一場設計思辨的延伸。當建築願意彎下腰去接納水,城市才會真正開始回應環境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