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中街 · 東方的古典童話

起點在一家咖啡廳後

一杯冒著粉紅泡沫的氣泡飲上桌,我撐著下巴,看著眼旁那扇窗,窗外是雲中街,一條帶著歲月感卻又不顯老舊的街道。青灰色的磚石路,些微斑駁但仍筆直的屋簷線條,像一本還沒合起來的東方故事書,一頁一頁隨著光影翻動。

雲中街的咖啡館選址精巧,從窗內望出去,能剛好「對景」到另一頭的巷道轉角,古色古香的屋脊、剝落的牆面、有人推著自行車慢慢經過的畫面,像是一場被安排好的慢速電影。

建築小知識,對景與借景

在傳統東方建築中,對景是指設計者有意識地安排一個角度或框景,讓視線「正對」一個特別的畫面。而借景則是把外部自然元素(山、水、街景)拉進室內視線,形成內外融合。

雲中街的這種窗景,屬於對景,精心設計的角度,讓室內窗框成為畫框,把外頭的街道變成一幅活的畫。

空間裡的東方味道

走進咖啡館,空氣裡帶著一種溫柔的木頭香。室內以溫潤的木材、沉靜的暖色,搭配上淡淡的日式元素。細看桌腳、門把,還有四周的傢俱,像早年書房裡那些被時光打磨得光滑的桌椅。每一盞燈下,就是一張可以慢慢耗掉一個下午的小桌子。

最動人的設計,是那些半開的窗扇,窄框、重木,窗邊搭配的是低矮的座席,讓人不自覺就想靠著,看風,看街,看貓咪慢慢散步。

這種融合室內東方設計與街道現場景觀的做法,會用時間和細節慢慢堆出一種溫度。像童話裡那種,被老靈魂祝福過的房子。

雲中街的語言

斑駁牆面沒有被刷掉,帶著歲月的粗糙感。某些屋子甚至在整修時特地保留了原本的風化紋理,只稍作加固,讓「時間」這個無形建築師繼續參與其中。

這種做法,正好呼應了東方美學中對「無常」與「破綻美」的推崇。不是完美,而是讓破碎與新生並存。

曾經的台中市政發展起點之一

早在日治時期,這一帶是新高町的延伸地帶,鄰近的舊市街與新式官舍、診所、宿舍群混居。戰後,隨著政府遷台,這裡又陸續成為公教人員與地方士紳的居住區。幾棟仍存在的老房子,其實早年是日式雙拼官舍改建的,紅磚、木梁、灰泥牆,有些則改造成了店面,外觀變了,骨架還在。

據說其中一間咖啡館的前身,是一位日本醫生的診療所,曾經的候診椅,後來被改造成靠窗的座位,陽光照進來的角度,竟然還是跟當年設計一致,為了減輕病患等候的壓力,陽光得恰好落在身旁。

這些故事沒被大聲講出來,卻都偷偷藏在建築裡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