📍抽樣使用手冊 · 今天來聊聊心事

當你開始歸納一個人時,你就已經錯過他了

我一直覺得,有些人聊天的方式很有趣。他們不是在認識一個人,而是在歸類一個樣本。我說幾句話,他立刻補上:「原來現在小孩都這樣」「我們以前怎樣怎樣」「我也有個朋友是讀你這科的,他也……」

他不是在聽我說話,他在蒐集標本。可是這些所謂的「大家都這樣」,到底是哪個「大家」?你心裡的平均值,不會是我心裡的。你對「學生」的理解,不會等於我活過的全部。

比如說,我唸某所學校,就有人說:「原來這學校的學生都這樣喔。」我來自某個地區,就有人說:「台北人都怎樣怎樣吧。」我現在還是學生,就有人說:「年輕人現在都好有想法。」他們口中的「都」,說得可輕鬆了。像說天氣一樣:「今天很熱。」不過那不是天氣,那是我本人。

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,世界那麼喜歡用一兩個樣本,來猜測一整群人。你在某個場合遇到一個難相處的人,他剛好是學藝術的,於是你對藝術圈有了既定印象。你認識一個很拚命的年輕人,於是你覺得「這年頭有志氣的人也很多嘛」。聽起來像稱讚,其實也是歸類。

但你有沒有想過,那個讓你產生印象的人,或許不是普通代表。他可能是離群值。他只是痛苦過、努力過、拼死拼活成為現在這個樣子,然後你路過了,順手把他當成了「樣本」。說實話,他不欠任何人這個身份,而且很衰。

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個真正客觀的「平均值」,它只是每個人經歷疊加出來的印象。而印象不是答案,樣本不是人。我知道「每一個人都很特別」。我認真相信沒有人應該被概括。不是只有我不能,任何人都不該。

我的朋友裡,有人年紀比我大很多,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很好,可當他們對外提起我時,有時會說:「我認識一個現在的學生,我覺得現在學生都怎樣怎樣……」欸?你說的那個學生,是我欸。可是你講出來那句話,卻不是在說我。這其實是我很早以前就常常在想的一個問題:當一個特別的個體被用來代表一群人,那他就會變得一點也不特別,甚至被歸回一個你想像出來的平均值。你看不見我原本的樣子,你只看到一個你習慣認識的模樣。

大數據不是壞事,但如果你聊天三句就急著「知道」我是哪種人,那最後你留得住的,可能就只是一群你分類過的樣本。那些特別的、難以定義的、在生命中有點野、甚至一開始有點讓你不懂的人,會一個一個離開你。因為特別的個體,沒辦法被你用「都怎樣怎樣」這種話認識。

這世界沒有「都怎樣的人」,但有一種事實可以成立:每個人都很耀眼。

我寫這篇文章,是我在提醒我自己。當我想認識一個人的時候,我不會去問他讀哪個科系、開什麼公司、開什麼車。我會先想:他是個怎樣的人?他的人生經歷是怎麼影響了他的語氣、他的思維?他為什麼會對某個議題有共鳴?這共鳴是怎麼形成的?當我用這樣的方式看世界,就會發現每一個人真的都不一樣,每一個人真的都很亮。只要願意看,人就會閃閃發光。

但如果戴著大數據的眼鏡,人就會變成一份報表。因為我知道,一旦開始用「都怎麼樣」來說話,特別的存在就會被拿去當素材,而不是當人。

我不喜歡當素材,我只想當我。這樣就好,真的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