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本適合一個人讀的書。之前教授推薦給我的,當時有一門課在說人和場所的關係。這本書介紹了世界上好多有靈魂的建築物,於是我就多看了幾遍。這太適合一個人慢慢看了,書裡面有好多分類,像是孤獨的場所,和平的場所等等等,每個章節都有不一樣的感覺。
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棟玻璃茶屋。極簡而透明,卻又與歷史建築融合得自然。茶屋是日本的文化延續,而玻璃是將現代的元素注入到經典的文化中。書中有提到很多案例,打破我心中應該怎麼設計建築的觀念,我覺得有些地方之所以成為靈魂的場所,是因為人在那裡,終於聽見了自己。就像一個對話一樣,那一刻人與空間互相映照,人可以聽見建築的聲音,這就是空間裡真正的力量,能感受到「靜」的存在。
這本書裡談到死亡的空間學時,我想到童年時對死亡的焦慮感。那種感覺不一定是恐懼,有時候更像是一種想理解卻又無法靠近的疑問。作者提到廢墟、墓園與時間感沉重的空間時,那段文字是療癒的,因為我明白了死亡的場所不是只有那些恐懼的代名詞,反而可以很美。
孤獨其實也很美,只是這份美,不是每個人都能消化,因為這份美需要去體會跟發現。這本書也讓人可以重新思考自己與場所之間的連結跟感受。
這本書拆解了安靜中的力量。它沒有給什麼設計公式,只有七個入口引你去思考,信仰、死亡、和平……。當我從這些空間敘事裡走出來,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「自己想要做什麼」。讀這本書是種重啟,用建築當透鏡,看清內在與世界可以如何和解共呼吸。
看到後面突然覺得這些文字像是一場靜默的空間召喚。那些他走過的光之教堂、森林墓園、海之未來圖書館……每一處都構築著寧靜。當我讀著這些案例,就像是被帶進一場心底的對話,不是去學建築,比較像是去重認那個一直想被聽到的內在聲音。
我很感謝這本書讓我看見建築不只是建築,它是有靈魂的,可以治癒人心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