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在建築書店發現這本《雜木林進路》的。當時它是封起來的,裡面內容完全看不到,可是我看到「進」這個字就有點被吸引。雜木林本來給人的感覺就是雜、自然、甚至有點沒組織,可是書名卻說是「進路」。我很好奇,怎麼樣的雜木林會讓人願意「進去」?這不是字面上的進入,是一種空間設計要讓人願意走進去、願意靠近的能力。所以我就買回家了,想知道它到底怎麼處理這個人與空間連結的問題。
看完以後,我覺得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,它不只在告訴你理論理論,跟多的是在用設計案例去解釋:你怎麼把一塊基地變成一個人會想靠近的場域。書裡有個案子是公共廁所,這種看起來很日常的東西,它都處理得很細緻,也很不一樣。像書中廁所的案例就很有趣,原本大家對廁所的印象是陰暗、潮濕、不想靠近,但書中的那個設計讓廁所變成了一個明亮、與自然融合甚至有點優雅的空間,完全改變了大家對它的認知。
這本書裡有很多這種設計,它會先講基地長什麼樣子,然後再說為什麼這個設計是這樣發展出來的。每一個案例都是從地開始,不是空中蓋樓,也不是先想造型再硬套在地上。我覺得這一點對我很有幫助,因為我自己在做設計的時候,也常常在想要怎麼跟基地產生連結。書裡不是只有成果圖,它有草圖、有建模,對一個藝術學院的學生來說,可以看到設計師從靈感到落地的思考,這是一件很有幫助的事。
我最喜歡的是它講到橋的那一段,因為台灣的橋真的很多都不好看,然後也沒有什麼人在設計上去處理「人為什麼會想走上去」這件事。可是在這本書裡,他們把橋當成一個空間的入口來設計,那種細節是我自己會想要參考的方向。其實我覺得這本書蠻適合設計領域的學生看,尤其是如果你對場域設計、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興趣的話,你可以從裡面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設計邏輯。它不會直接教你怎麼做,但你看完之後,你心裡會有一個形狀,那是一種設計的思路系統。
另外,這本書後面有一整部分是關於專家演講內容整理。我原本以為它會一直講案例,沒想到後面這些講稿意外地很精彩。它把很多設計背後的概念說得很清楚,雖然是演講內容,但整理得很好讀。如果你對建築、場域、基地調查這些東西真的有興趣,那些對談跟語錄是很值得看的部分,不只是補充,而是會讓你更理解更深入。
總之我覺得這本書給我很多價值,它會讓我在設計的時候,有辦法自己問出那些應該問的問題。怎麼調查?怎麼推導?怎麼讓一個場域真的讓人想走進去?這些案例它們夠美、也夠有底蘊。每一個設計都處理了場域的條件與文化紋理,它們是從基地長出來的結果,是能夠真正與人產生連結的空間作品。這本書讓人從頭看到一個設計怎麼成立、怎麼進入環境、怎麼被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