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與聽水 · 光、風與植物語言

走在蜿蜒小徑上,每一步都是風景,每一處都是停留的理由。

這次的設計主題是台灣北部的某一座山。

風景是為了讓人慢下來

這座空間不刻意抓住人,而是讓人願意停下。彎曲的小徑藏在竹林之中,自然地引導腳步。你以為自己選擇了方向,其實是空間在調整節奏。路越長,坡越緩。運用蜿蜒的道路使山坡不要那麼陡峭(不想整地可以考慮這招)。

備註:模型要封邊哦~這個只是製作中途拍的~~

四季被植入腳下,而不是頭頂

這裡的植物,它們低在腳邊,靜靜圍繞成生活的層次。春天的山櫻,夏日的荷葉,秋天的楓紅,冬天的梅與茶花,像是給寒冷一種輕柔的對話。每個轉角都有不同的節氣語言,你不需要懂花名,就能明白氣候正在說話。

文化不在展板裡,而在氣味與邊界之間

釀酒文化不是一個牆上的名詞,而是一種在空氣中醞釀的記憶。根據這個基地,我找出了周圍的在地文化。走在釀酒區的時候,你不會被教育,只會被喚醒。那是東方氣質真正的力量,它不要求理解,只要求感受。

水聲不是背景音,是時間的主旋律

水從山裡落下來,經過花叢與石縫,再進入人的耳朵。它不快,但不懶;不強,但不弱。荷花與芒草在水邊搖曳,不是裝飾,而是在與水共舞。這個角落的時間與空間被瀑布分割,但也被它連接。可以在這裡停留五分鐘,也可以坐上一個下午。望向對景的涼亭,還有浸在水中的高塔。

補註|關於竹林之下

竹子並不擅長與其他植物共享土地。它的根系發達,葉影濃密,使得腳下多半空空如也。這不是缺乏生命,而是一種選擇性的沉默。若你在竹林裡看到光禿的地面,別急著補綠,那正是竹子保留給風的空間。

後記

這是一個沒被喜歡的作品,成績很低,評語也獲得「很努力。很用力。」此類評價。可我還是很喜歡它。它安靜、完整地說出了我想說的話,雖然第一次做等高線地形,看起來一階一階的。

設計的價值不該只交給別人定義,尤其當回應的聲音只是出於習慣與熟悉。有些人比較安心於看見相似的東西,這沒關係,但那不一定適合你。

所以只要能找到一個地方,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,並且開心,那就足夠了,或者換個環境也行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