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在高雄旅遊時遇見的一間書店「一二三亭」買到這本書的。那間書店本身就是一棟日式建築,後來被改裝成咖啡廳與書店。當時我進去,是因為這棟建築本身讓我很有興趣,也聽說裡面賣書。我一直都對台灣的日式建築非常好奇,所以當我看到這本《台灣日式建築紀行》的時候,我完全沒有猶豫就直接買下來了。這本書是由一位日本作者寫的,他不是用研究的口吻來寫,而是用一種日記+導覽的方式,記錄他在台灣各地旅行時看到的日式建築。他的切入角度很單純,就是一個對建築很認真的日本人,到台灣以後發現這裡的日式建築,和他熟悉的日本本土建築很不一樣,於是他開始分類、記錄、畫手稿、寫心得。我覺得這個動作本身就已經很有意義了,因為它是外國人對台灣建築的觀察,也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對照。
這本書讓我最驚訝的是,他不只是介紹建築地點,他把台灣的日式建築分成三大類型:樣式建築、和洋混合風建築、和風建築。這種分類本身就讓我覺得這位作者是非常專業的,不是把日式建築當成一種風格在談,而是真的在處理歷史脈絡與建築語彙的交叉。
最讓我有感的是,他走的地方真的很多。他沒有只寫那些人盡皆知的經典建築,比如總統府或州廳那種,而是深入到各地的城市,每一個縣市都有涵蓋。他是在台灣走過、看過、畫過,才完成這一本書。我自己看到的時候會覺得這不是一本寫給觀光客的建築書,它其實是一本你要用來長知識的資料集。你會發現,日式建築在台灣真的不是只有一種形式,也不是只有一種風格,甚至也不是每一棟都純粹來自日本。很多建築是在日本開始融合西方元素之後、再延伸到台灣所建,結果反而形成了一種日本本土沒有的混合樣貌。所以說,台灣的日式建築,它是一種從歷史裡長出來的、混血的建築風景。
我覺得我之前做日式風格的設計時,其實很容易掉進一個誤區,就是用幾個語彙或關鍵詞去組合出一種「日式感」,但日式建築的根本不是靠語彙疊出來的。它背後有歷史、有政策、有當時的技術,也有跟當地氣候、基地、工法甚至植栽有關的選擇。像我自己在看這些案例的時候,我也特別去觀察它們周邊的樹種,因為那些樹不是裝飾品,它們是設計的一部分。每個城市因為地理條件不同,會有不同的建築與植物配置方式,而這些細節都會決定這個場域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適應在地的存在。
我也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推薦給設計人,尤其是如果你對所謂「日式風格」有興趣,可以了解這些建築是哪一種日式,是純日式?是西化後的?是和洋混合?這些判斷會影響很多細節選擇、比例配置與材料使用。所以與其說這本書在講風格,我覺得它其實在講判斷力。它讓你看見那些設計背後的系統,而不是只給你表層的造型參考。
最後我想說的是,台灣的日式建築它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風景。它是獨立生成的,不是移植來的。這也是為什麼這位作者會願意來台灣這麼多次,然後一棟一棟地畫、地寫。他用手稿的方式記錄下這些建築,有些是旅行日記,有些是建築手繪,那些內容我覺得非常有趣,也很真誠。這是一本幫助我重新理解日式建築在台灣這片土地上,怎麼發展出自己的語言和樣貌的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