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單 05|《貝聿銘全集 I.M.PEI COMPLETE WORKS》

我用了兩週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,因為資訊量很大的關係,而且是很厚一本精裝書,我每看一段都需要思考一下。以時間線來說貝聿銘的建築大多數是上一個世紀的作品,僅有少數作品位於2000年後(例如蘇州博物館和伊斯蘭博物館),風格屬於現代主義,打破建築既有的規則與邏輯,因此成為了經典。

這本書是從貝聿銘早期到近代為時間線的作品開始介紹,從案子的需求,當地的文化,歷史意義,都可以看出許多細節融入建築當中,但這些元素不僅僅是是元素結合而已,貝聿銘能夠將建築物變成一個藝術品,那種融合理性的西方與感性的東方,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取得平衡的藝術品。一開始我被建築物驚艷,但後來又漸漸被每一個細節打動。

貝聿銘的故鄉在蘇州,他和王大閎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。同樣接受西式教育,卻堅守自己的國族認同,書中有提到一個插曲,當時的中國的建案很多傾向西式風格,但是貝聿銘沒有妥協,他能夠將自己的文化底蘊運用在建築上,其中包含許多東方園林設計手法,而且其中晚期位於英國的作品Oare Pavilion也呈現了東方建築之美。

我之前一直對蘇州博物館印象深刻,不僅經典驚喜也很多。研究後才發現出自大師貝聿銘之手,光線運用地讓人恍如置身仙境,還能看見古書中東方園林中的借景手法,整體優雅又大氣,雖然才剛研究完貝聿銘設計的西式建築,看到香山飯店跟蘇州博物館有點震驚,倒不是說風格或靈魂差別的意思,震驚的感覺更像是,有一位非常厲害的醫生,精通中醫和西醫,萬病皆可醫。

想當年我走進盧浮宮,感受著建築玻璃角度折射出的自然光,如今看到這本書,我思考著這棟建築的偉大。書中有許多的平面剖面立面圖,可以發現貝聿銘能夠將建築與光線融為一體,不只在建築的「型」。光線、藝術、歷史、植栽、水體,皆為建築的一體,聽起來很理所當然,但是要做到這些很需要功夫。其中空間感非常重要,要讓每一個細節經得起考驗,對我來說他的建築深思能夠治癒靈魂,因為有底蘊,不是為了一個風格而蓋的建築。

貝聿銘會在設計建築物前了解當地的歷史與文化,或者背後的意義,再用建築進行一場無聲的詮釋。不論是商業大廈、紀念空間、還是美術館,從西方到東方甚至伊斯蘭,都能夠讓建築有靈魂。

在那個還沒有Sketch up 的年代,要有這種現代主義的空間感真的很難,但是他的剖面圖卻可以看出對空間的掌控,動線的安排,每個角度的驚喜。

其實要買這本書之前我想了好久,我以為自己會沒有時間看完那麼厚一本書,但是買回家之後我天天看,睡覺前看,起床也看,吃下午茶繼續看,看得很慢但是太精彩了,我認為貝聿銘的思想很值得學習,都是經典,永不過時的那種。

過去我超級排斥基地調查的,但是看完這本書我認為一個好的作品真的要夠瞭解基地,包含歷史意義跟文化,這些細微的資訊運用得好可以成為靈魂的一體。當然成為經典還需要獨特的風格跟深厚的學問,所以基地調查還是要好好做,再適當的細節中注入靈魂也是很重要的!

返回頂端